1996年因为在朋友结婚喜宴上,多喝了几杯酒,然后就感到胃胀不适,甚至恶心欲呕,随即便去到外院拿了些药物进行治疗。开始时症状有所缓解,但总是反反复复不见好。于当年5月20日在医院胃镜检查示:①胃窦部溃疡型癌;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,医院建议手术治疗。
因惧怕手术,又转至上海某医院检查治疗,检查结果相同,亦建议手术加化疗,又知道化疗对身体的影响。于6月5日自选出院,千方百计寻求中医治疗。
就诊时:胃脘痛剧,食入则加重,上腹部痞闷胀满,不思饮食,辗转不安,大便三日于,疼痛拒按,喜暖,喜进热粥,舌苔白,后部略浮现一此黄色。查体:未见淋巴结转移。即往两次怀孕6个月后不产,至今未有小孩。
经郑伟达教授中医辨证:寒瘀互结。治则:温胃化瘀。并制定中医治疗方案予以治疗。
复诊二(1996年7月20日):胃脘痛已止,胃脘痞满亦除,不拒按,且能进米饭,喜热饮食。脐左处重按之尚有轻痛感,大便干燥,舌苔薄白,脉滑,重按有力。据此脉症,可知寒邪已祛,瘀结渐行,故用温下法,以荡邪外出,仍以上方出入。
复诊三(1996年8月21日):大便通畅,胃脘痛未再作,腹部已舒适。舌苔已正常,脉象已缓和。以饮食调之,嘱多饮怀山粳米粥。
中医认为:脾胃虚弱,纳食不多,运化迟缓,故痛亦不甚。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,故痛亦减。脾主四肢,阳虚则四肢不温,神疲乏力。脾阳不振,故舌淡胖,脉细濡。